送柴侍御王昌龄(王昌龄《送柴侍御》解读)

王昌龄《送柴侍御》解读

送柴侍御

[唐] 王昌龄

流水通波接武冈,送君不觉有离伤。

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

王昌龄是一位很重交情的墨客,单就他的绝句而论,写送别、留别的就不少,并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,各具特征。

“离愁渐远渐无量”,这句话不是没有真理的。由于“远”,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,相见之难。以是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屡屡在这个“远”字上做文章。好比:“荆南渭北难相见,莫惜衫襟着酒痕。”“雪晴云散北风寒,楚水吴山路途难。”“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”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外貌着意体现一个“远”字,而那别时之难,别后之思,便尽在不言之中了。但是,王昌龄的这首《送柴侍御》倒是别开蹊径的。

从诗的内容来看,这首诗约莫是墨客贬龙标(今湖南省黔阳县)尉时的作品。这位柴侍御约莫是从龙标前去武冈(今湖南省武冈县),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。起句“流水通波接武冈”(一作“沅水通流接武冈”),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场合,语调流利而轻快,“流水”与“通波”蝉联而下,显得江河相连,道无艰阻,再加上一个“接”字,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,这是为下一句作势。以是第二句便说“送君不觉有离伤”。“谁渭波涛才一水,已觉山川是两乡”。龙标、武冈固然两地相“接”,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“两乡”。于是墨客再用两句申诉其意,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。笔法乖巧,一句一定,一句反问,反复致意,老实动人。假如说诗的第一句意在体现两地相近,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反,明月共睹,“物因情变”,两地竟成了“一乡”。

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,既富有浓厚的抒怀神韵,又有它光显的天性。它固然不同于“今天送君须尽醉,明朝相忆路漫漫”那种面临山川阻遏的阔别之愁;但也不象“莫愁前路无知已,天下何人不识君”那么豪放、洒脱。它是用丰厚的想象,去创造种种外貌,以化“远”为“近”,使“两乡”为“一乡”。语意新奇,出乎意料,然亦在真理之中,由于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、情同专心的蜜意厚谊。而这种友情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!又何况那青山云雨、明月之夜,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怀念,“欲问吴江别来意,青山明月梦中看”(王昌龄《李仓曹宅夜饮》)。以是这三四两句,一面是对伙伴的安慰,另一面已将深厚不渝的交情和别后的怀念,浸透在字里行间了。说到这里,我们便可以感受墨客未必没有“离伤”,但是为了安慰友人,也仅有将它强压心底,不让它去触发、去影响对方。更约莫是对方以前体现出“离伤”之情,才使得工于意图、善于言情的墨客,不得不必那些离而不远、别而未分、既兴奋开朗又蜜意委婉的言语,以减小对方的离愁。这不是更体恤、更动人的交情么?是的。正是云云,“送君不觉有离伤”,它既不会被柴侍御、也不会被读者误以为墨客寡情,恰好相反,人们于此感受的倒是无比的亲密和忧伤的蜜意。这便是生存的辩证法,艺术的辩证法。这种“道是无情却故意”的抒怀伎俩,比那一清二楚的直说,不是重生动、更耐人寻味吗?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